重返汶川·故事|载入史册的汶川县人民医院首例PCI手术——汶川地震十周年医疗救助纪实(二)
医师报特派记者 张艳萍 陈惠 熊文爽 黄晶发自汶川
今天,是值得写入汶川县医疗发展史的一天:在中国工程院韩雅玲院士的带领下,CCCP团队与汶川县人民医院团队,共同完成了汶川县人民医院首例PCI手术。
这意味着,汶川县人民医院又向高精尖技术迈进了一步。同时,这也是阿坝地区的首例PCI手术。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当全国人民都在享受节日的欢愉、团聚时,跟随“同心……”的600余位医疗志愿者,活跃在汶川县人民医院、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耿达镇卫生院、卧龙镇卫生院等地,开展介入手术、义诊、授课、赠书……用爱心、责任、行动,度过一个特殊的五一劳动节。
重走汶川·行动
韩雅玲院士领衔
汶川县人民医院开展首例PCI手术
5月1日8:30
院士查房
“你感觉有什么不舒服吗?”
“有的时候感觉胸闷。”
“一般多久一次?”
“有时一个月一次,休息一会就好了。有时一个月几次,一天都不太舒服。”
“和活动有关吗?”
“活动时更明显。”
……
“您的情况我们了解了,今天,我们的心内科专家团队将为您做冠脉造影检查。”
“我真是太幸运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院士、全国著名专家的顶级水平的诊断、治疗。”来自汶川县某机关的黄先生今年47岁,听完韩雅玲院士的介绍,他激动得连说:“太感谢了!太感谢了!”
这是5月1日早上8:30,在汶川县人民医院内科病房,一次极其不普通的查房。
在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CCCP)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韩雅玲教授的带领下,6名来自CCCP的专家、汶川县人民医院的医护团队,全面了解了患者病情,为今天下午即将在汶川县人民医院开展的首例PCI手术做准备。
5月1日10:30
术前讨论
上午10:30,在韩雅玲院士的带领下,韩雅玲院士团队与汶川县人民医院王松柏院长在内的团队成员一起,逐一对6位患者的情况进行了讨论、分析。
韩雅玲院士团队将为本次手术赠送的价值10多万元的支架、手术包等设备、器械,交给汶川县人民医院。
通过讨论,决定对2位有明显禁忌证的患者不进行手术,暂时药物保守治疗。并完成了其余4位接受介入手术患者的术前讨论,做好了周密的术前准备。
5月1日15:10
载入汶川医疗史册的首例PCI手术
“左前斜!”
……
15:10,在汶川县人民医院导管室内,第一例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手术正在韩雅玲院士的指导下顺利开展。
“黄先生,祝贺您,您的心脏冠状动脉没什么问题,只是心尖部的心肌肥厚。虽然您几十年来心电图一直有改变,但心尖肥厚这个病对您的预后没有什么影响,你可以放心了。”手术开展30分钟后,韩雅玲院士向47岁的藏族患者黄先生祝贺,并叮嘱他一定要把烟戒了。
在病人被推出手术室、准备下一台手术的间隙,韩雅玲院士手绘了正常心脏和黄先生心脏的区别,并对比着手术图示为汶川县人民医院的医生进行讲解。
与此同时,韩院士将带领团队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带教的实况,通过网络进行了直播,实现了零距离感受和学习。
第二例病人莫女士,是一位65岁的羌族老年患者,也通过冠脉造影,排除了冠心病,诊断为冠状动脉肌桥。
第三个病人是74岁的张先生,有高血压和长期吸烟病史,阵发性心前区疼痛2年,加重3天,临床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经过采用多个特殊体位的冠脉造影,发现巨大优势型左回旋支中远端分叉处存在80%狭窄,决定进行单个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经过稳健的操作,支架植入成功。这是汶川县以及阿坝州首次开展的PCI。韩雅玲院士亲自为患者书写了术后医嘱。
第四例是一例74岁的羌族女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房颤动、肾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术前韩院士团队的徐凯、梁振洋副主任医师,总装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副主任)王守力主任医师共同为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准备时,为这例患者实施了水化治疗,使她的肾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这例冠脉造影手术仅用了10分钟,造影剂仅用了20毫升,极大的减少了造影剂对病人肾功能的损伤。
为这次手术,韩雅玲院士团队给予了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给他们带来了手术报告单、术中记录单,全部的设备、药品,价值10多万元。从医生到护士到技术员,从器械到药品、从理念到操作、从术前准备到术中手把手的讲解,到术后详尽的总结。
全程观摩手术的汶川县人民医院王松柏院长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医院是阿坝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从去年夏天建成导管室以来,由于缺乏技术力量一直没有开展手术,今天韩雅玲院士带着团队、带来支架、手术包,免费帮助我们开展手术,是对我们最好的帮扶:此次手术带教项目不仅让患者受益,更是填补了汶川县人民医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空白,同时也是阿坝地区的首例,必将载入汶川乃至阿坝医疗事业发展的史册。”
“同心.共铸中国心” 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医学会会长金大鹏先生指出:今天对汶川县人民医院来说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天,在韩雅玲院士团队的支持下,汶川县人民医院得以实现高新技术的开展。韩雅玲院士高举公益的大旗,带领团队传播专业精神,播撒医学的种子,真正是大医精神的体现。
重走汶川·耿达
5月1日,以锦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陶贵周教授为团长的红十三团,来自全国各地的34位各个专业的专家学者分成三组,分别对耿达镇居民展开义诊、慰问和入户巡诊活动。其中,义诊团队为236位患者询诊并赠药;8位专家入户慰问,自发为当地贫困家庭捐款赠药,为当地居民带来真真切切的帮助。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十年了,我特别想见见他们
当接到韩雅玲院士组织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大型公益活动的通知时,空军总医院王建昌教授第一时间报了名,他在回复微信中写道,“我愿意参加此次活动,我曾参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现场救援,对当地百姓具有很深的感情,我很想再回去看看。”纵然十年已过,但王建昌依然深深惦念着灾区人民,想知道他们是否安好,是否重拾希望。
王建昌教授(左)与马琳教授(右)在卧龙镇卫生院为患者义诊
回忆起当年救灾情景,王建昌仍然记忆犹新。“虽然大震已过,但每天依然余震不断,治病救人时,团队讨论病情时,睡觉时……余震在各种情况下发生,大家早已习以为常,不为所动,依旧井然有序地忙着自己的事情。”据王建昌回忆,当时他们的任务主要是诊治、预防、减少次生灾害,如泥石流、传染病、余震等。为保证及时医治患者,医疗团队每天都需要爬山巡诊走村串户,开展医疗救助。他们在山脚下设置一系列救助站点,为患者架设一条保卫生命健康的“救援走廊”。“当时巡诊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救护伤者,二是预防传染病,三是为灾区百姓和官兵进行心理疏导。”王建昌说。
在众多救援中,有一位患者的救援过程让王建昌印象深刻,地震导致巨大山石滚落,山石在下落过程中砸穿民房,倒下的墙壁将百姓砸伤,伤员病情极度危急。且伤员住在山顶,面对盘旋而上的绕山路,为节省时间,王建昌等医护人员决定直线爬山。山体土质松软,向上爬的过程中难以寻找着力点,经常是爬一段滑一段,极其耗费体力,等到达患者家中时,王建昌他们早已大汗淋漓,全身湿透。来不及休息,王建昌团队赶紧对患者实施救援。幸运的是,因救治及时,患者没有重大伤残,最终顺利出院。
王建昌所带领的医疗团队一直坚守在救灾一线,直至7月底才返程回京。在汶川的两个月里,王建昌团队与当地医务人员精诚合作,拯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同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当地医师。救灾后期,药品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为确保药品的规范化使用,王建昌带领医务人员将药品逐一分类、梳理,并对当地医生讲解使用方法,避免出现药物滥用的情况。
2个多月,王建昌团队与当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的尽职尽责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尊重和善意,“打车、吃饭、理发,只要知道是医护人员,老百姓都不收钱。虽然只是小事情,但以小见大,温暖细节感动人心。”王建昌感慨,在整个救灾过程中,常常为两方面而感动:“一是为当地对抗自然灾害的精神,二是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众志成城的奉献精神。”
十年了,这是王建昌第一次重返汶川。他特别想再见见那个在最艰苦的时候,给医护人员和老百姓免费提供饭食的“刘一手”饭店的老板,特别想再见见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克枯乡书记和乡镇卫生院院长,特别想再见见那些被他们救治过的伤员。他想知道,他们现在过得好不好……
他还特地准备了一个合理用药的PPT,希望有机会可以和当地同行交流。“利用假期做点公益活动,带着对汶川灾区的情感,关心关注这里的变化。重返此地,为老百姓做点事儿,是做医生的本分,很高兴!”他说。
重返汶川·卧龙
5月1日,以空军总医院王建昌教授为团长的红十一团36名专家奔赴卧龙镇卫生院,分成三个小分队,分别对卧龙镇居民展开义诊、慰问和入户巡诊活动。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往期回顾
▶聚焦|澳能是儿童放心使用的激素?北大朱学骏教授痛斥:你们在说谎,误导大众!
编辑: 毕雪立 值班:裘佳